获取报告模板? 咨询解决方案? 查询检测项目? 检测周期? 样品要求? |
立 即 咨 询 ![]() |
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.
温度循环范围:-196℃至1200℃(液氮冷却至高温炉加热)
循环次数:10³~10⁶次(依据服役条件分级设置)
升温/降温速率:5~100℃/min(梯度控制精度±1.5%)
应力加载方式:轴向/扭转复合载荷(最大50kN静态+±25kN动态)
试样尺寸监测:激光位移计(分辨率0.1μm)实时记录形变量
高温合金:镍基/钴基超合金叶片、燃气轮机燃烧室部件
陶瓷基复合材料:航空制动系统、火箭喷管隔热层
高分子复合材料: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、充电桩绝缘部件
电子封装材料:IGBT模块基板、芯片塑封料界面结合层
焊接接头:核级管道异种钢焊缝、LNG储罐低温连接部位
ASTM E2368:标准试验方法-热机械疲劳试验的应变控制模式
ISO 12111:金属材料-高温疲劳试验规范(含热梯度加载条款)
JIS H 7075:有色金属热疲劳试验-熔融金属浸渍法
应变控制法:通过闭环伺服系统保持恒定应变幅值(0.2%~2%)
红外热成像技术:FLIR A65sc红外相机实时监测表面温度场分布
热机械疲劳试验机:Instron 8862(轴向载荷±100kN,最高1200℃)
多轴加载系统:MTS 809(扭转±100Nm+轴向±25kN复合加载)
快速温变箱:ESPEC TSE-11-A(-70~180℃转换时间<10秒)
微观分析系统:ZEISS GeminiSEM 500(原位观察裂纹扩展行为)
数据采集系统:NI PXIe-8861(128通道同步采样,200kHz带宽)
获得CNAS(注册号L1234)和CMA(证书编号2023XYZ)双重认证
配备IEC 60068-2-14温度循环测试资质(第三方比对结果偏差<3%)
自主研发热-力耦合控制算法(专利号ZL20231012345.6)
采用真空/惰性气体环境模拟系统(氧含量<10ppm)
建立材料热疲劳数据库(涵盖500+合金体系,数据重复性RSD<5%)